牧者抱抱团牧者团契,拥抱,同行!
我们希望以情、以理、以趣,来和你同行,关心你的身心社灵。
一起组个空中团契,彼此拥抱,相互交心,一起成长!
电邮:baotuan@liangyou.net
短信:13229966122 (注明:抱团)
牧者抱抱团 - 20251104
-
拥抱真我(1)接纳软弱
牧者抱抱团-20251104
前言:拥抱神所爱的我
神按着祂的形象,把我们造成一个完整的人(创世记1:27),那个形象包含的层面有肉体、属灵、情感、智力和人际。如果每一个部分都有好好被照料,就能为我们与神、与人和与自己的关系产生正面影响。
早期教父爱任纽曾经说过:“一个人活出完整的自己,就能展现神的荣光。”若我们能发挥神所赋予我们每个人的特质,就能让神所造的“真我”,因为跟随祂而大放异采、运用我们的生命去见证神。
不过在现实中,我们接纳这个“作为神所爱的我”常常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阻碍。这些障碍可能来自个人成长经验、罪恶感、不信、受伤的过去与身处社会文化等等。我们要认识和倚靠神去走出这些阻碍、心意更新变化,让神所造的“我”活出更丰盛的生命、去见证祂、去事奉祂。
拥抱限制
相信不少人为了维持“好基督徒”、“好牧者”的形象,而承受着不少压力。认为应该要这样做、这样做才能为主作好的见证,万一没有达到某个标准,就会开始担忧、自责。可能因此不敢承认自己的软弱,不敢表达自己的限制,也不敢欣然拥抱自己的贫乏。简单来说,我们不敢表达甚至面对自己的破碎,只能藏起内里的罪和软弱,装出坚强的外表。
事实上,人是有限的受造物。就算用上自己最出色的才干,尽上自己最大的力量,到底仍然是有贫乏不足的。
如果我们看看圣经,当中圣经人物都有着不同的软弱、缺点和限制。包括摩西(曾拒绝神的呼召)、雅各(常常使用欺骗的手段)、大衞(犯奸淫)、保罗(身上有一根刺)、彼得(曾三次不认主)、多马(多疑)等等。圣经把这些都记载下来,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完全,每个人都是罪人,无论我多有恩赐和才干,都是软弱、甚至不堪一击,都需要神、需要身边的人。
在哥林多后书中,保罗祈求神除去他的刺,那根刺是他身体贫乏的一部分。神回答说:“我的恩典够你用的,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。”保罗回答说:“所以,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,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。⋯⋯因我什么时候软弱,什么时候就刚强了。”(哥林多后书12:9-10)保罗如何应付自己的软弱和贫乏?就是要为其夸口,因那是基督能力的出口。
梅顿(Thomas Merton)说:“如果我们知道耶稣对我们的爱有多深,便永不会害怕带着自己一切的贫乏、灵性的鄙陋和软弱,来到祂跟前。当我们明白祂是用怎样的爱对待我们,便会宁愿背负着贫乏和无助的心来到祂跟前。对于自己的困境,我们永不会羞愧,在我们再没什么可求,只有寻求怜悯的时候,困境是于我们有益的⋯⋯最能证明我们灵性上明白神对我们的爱,就是在神无限的怜悯中,懂得欣赏自己的贫乏。”
我们可以学习接纳自己的不足和挣扎,对自己有慈爱。
- 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外在:尽管不是对自己身体的每个方面都完全满意,但依然喜爱自己的身体和外在;
- 在负面评判面前保护自己: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,能够客观地吸收,但不因此陷入情绪的低谷;一方面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,一方面不会因此苛责自己;
- 感受到并相信自己的能力:能够承认、欣赏、相信自己的能力,对自己的能力怀有积极的想法和感受。
思考
- 我一般面对自己的软弱和限制的方式是怎样的?这样的方式对你有什么影响?
- 有没有拥抱自己的软弱和限制的经历呢?这个经历对你与神、与人、与自己的关系带来什么改变呢?
拥抱情绪
什么是情绪?每个情绪都有其功能与意义,也可以说是一个警报系统,当情绪(特别指负面情绪)出现时,其实在告诉生命正在面对着“威胁”。例如:愤怒:代表受伤、在乎、对方所做出令你十分不满、甚至触动你的界线的事情。
圣经教导我们“不可含怒到日落”,不是说我们不可以愤怒,而是不要让愤怒持续太久。避免日积月累成为深层的怨恨,伤害身心,并给邪恶留下空间。这句话提醒我们,生气是人之常情,但应谨慎处理,避免因怒气而犯罪或做出不当行为。愤怒是一种让人非常不舒服的情绪,但也是一种充满力量的情绪,驱动人们以行动去突破困境,如果发挥得宜,在不伤害自己与他人的情况下,亦有机会打造出改变。
不少人对愤怒、哀伤、恐惧、痛苦等等的感受和情绪都偏向采用避免的方式处理。或许对一些基督徒来说,愤怒可能代表爱心不足、恐惧悲伤代表信心不足;而且感受和感觉是起伏不定的,并不可靠,不是属灵生活要关注的事情。所以也有基督徒认为不该承认有这些感受、更不应该在人面前表现出来。
不知道你有没有试过这样子呢?有教会里遇到不开心,让你生气的事情的时候,你会告诉自己:“你为什么生气呢?虽然对方撒谎欺骗了你,你也不要生气,神会掌管,所以别生气了。”
问题是,如果把这些感受、感觉、情绪都切断了,又怎样去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呢?人是有感情的,我们是按着的形象所做的,其中就包括情绪和感受。就算我们否认或者压抑,这些感受和情绪仍然存在。如果我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,否认或者压抑自己的情绪,其实也在否认自我,慢慢人的情感会变得麻木,不但难以触摸自己到底在发生什么事情,也会削弱我们爱神、爱人和爱自己的能力。长期这样子,甚至可以引发情绪、精神健康问题。
拥抱痛苦和负面情绪并不容易,但这是走向内心平静的重要一步。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的脆弱,建立与内在需求的联系时,就能建立更深厚的自我理解和接纳。这种关爱和照顾自己的举动,能够逐步缓解痛苦,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宁静。在与他人的关系中,我们可用开放和尊重的态度了解、聆听彼此,或可达至和而不同。若已尽力沟通却未能改变现状,我们仍可选择坦然面对,善待自己。拥抱情绪,也是在拥抱真实的自己。
思考
- 我一般面对负面情绪的方式是怎样的?这样的方式对你有什么影响?
- 有没有拥抱情绪的经历呢?这个经历对你与神、与人、与自己的关系带来什么改变呢?
拥抱过去
过去包含着很多东西,有喜怒哀乐、成功和失败、生离死别、正确或者错误的决定等等,都会以不同的形式继续为我们带来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。当我们来到耶稣基督的面前,被称为义,领受新的身份和新的生命,在成圣的过程中,我们无可避免要面对过去,特别是那些负面的经历为我们带来的影响。
“拥抱自己的过去”背后带着一种自我接纳,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、面对过去的错误、伤痛或遗憾、原谅个人的失败、放下羞耻、罪疚、懊悔等等。由于生活处境和内在成长不断改变,回望过去或许很容易感到懊悔或埋怨,承认过去的自己是在当时的状况下,做了最能做的选择。并且学会与这些情绪共处。这也是一种与自己和解与及爱自己的方式。
以否认、逃避或者压抑的方式去面对,其实不能真正的放下过去,会继续受到过往阴影的影响。除了自责、内疚、自我怀疑以外,甚至以过去的发生的事情定义自己,例如:“我是一个失败者”、“我没用”、“没有人喜欢我”、“我没有价值”等等。这些都会容易使人产生逃避、退缩或破坏性行为,阻碍人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、限制生命的生长 (有时甚至不知道)。
拥抱过去的关键是学会饶恕。耶稣教导说:“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,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”(马太福音18:35)保罗也提醒信徒:“存怜悯的心,彼此饶恕,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”(以弗所书4:32)不饶恕会让人被过去的苦毒捆绑,而饶恕能释放人,在爱中重新得自由。当然我们不要忘记,也要懂得饶恕和放过自己。
“拥抱过去”不是“忘记过去”,而是“面对过去但不活在过去”。圣经告诉我们,人无法改变过去,但神能更新生命。保罗说:“若有人在基督里,他就是新造的人,旧事已过,都变成新的了。”(哥林多后书5:17)。以赛亚书43:25说:“惟有我为自己的缘故涂抹你的过犯;我也不记念你的罪恶。”神不再记念我们的罪,提醒我们不要被过去的罪恶定义,而是要活在被赦免的自由中。
过去是神塑造我们生命的一部分。将过去带到神面前,被光照与医治,叫人反而以神的眼光去看待过去,使失败与伤痛成为被恩典更新的部分。使生命更成熟并对他人产生影响(以弗所书2:10)。
卢云如此说:“(负伤的治疗者)因着对自己痛苦的深切了解,便能把软弱化为力量,且能够以个人的经验作为治疗的泉源,去医治那些在自己所误解的苦难黑夜里迷失的人。”
思考
- 我一般面对过去不开心的经历的方式是怎样的?这样的方式对你有什么影响?
- 有没有拥抱过去的经历呢?这个经历对你与神、与人、与自己的关系带来什么改变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