牧者抱抱团牧者团契,拥抱,同行!
我们希望以情、以理、以趣,来和你同行,关心你的身心社灵。
一起组个空中团契,彼此拥抱,相互交心,一起成长!
电邮:baotuan@liangyou.net
短信:13229966122 (注明:抱团)
牧者抱抱团 - 20251111
-
拥抱真我(2)面对不安
牧者抱抱团-20251111
前言:在主里安定己心
在事奉路上,很多时候人际关系的安全感,比想像中来得重要。根据心理学理论,如果一个人在成长时期没有稳固感受到被接纳和爱护,长大以后,在人际相处时就容易感到不安或害怕被拒绝。牧者虽然被主呼召,并且在服事中去爱人和牧养弟兄姊妹,但是如果自己内心缺少了这样的安全感,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:一是拼命想取悦别人,渴望大家都喜欢自己;二是怕别人的批评或伤害,所以用很强硬的态度保护自己。
这种人际的不稳定感,让牧者的内心很难安稳,事奉的时候也会容易因为别人的反应而感到挫败或者焦虑,做什么都怕不够好、不被肯定,因此精神压力也不少。牧者其实也需要被爱与接纳,只是基于角色的缘故,常常压抑了自己的脆弱,结果更难真实地面对自己。
然而,神的爱先于我们的表现。主耶稣在事奉中,从不因人的接受或拒绝而动摇,因为“你是我的爱子,我喜悦你”这句话,早在祂进行事之前就已领受到。同样,我们也可以回到神的怀抱中,神的爱不是源于我们做得好与否,而是神本来就爱我们。如果能够持续与神亲近,经常把自己的焦虑和害怕坦白交托给祂,可以逐步转化那份不安全,以信任而非防卫来面对人。
当我们倚靠神而不是靠自己,这份倚靠就是一种最深的安全感。这种心灵上的安稳是不再靠他人的肯定来定义自己,而是全然接受神给自己的身分。当牧者愿意带着软弱来到神面前,接受祂的医治和接纳,是自我拥抱的过程。意味着即使有缺点和不完美,也愿意学习用神的眼光来看待自己、照顾和爱惜那个内心真实的自己。活出这种在神爱中安稳的生命,不但得着释放,也能成为教会和身边人的安慰与力量。
忠于所托
牧者们可能无法完全避免地要会面对果效压力与成就的焦虑:因为教会的增长或者复兴往往不是一蹴而就,尤其是在偏乡地区或者弱势群体的服事等等,成果难以衡量,长期看不到明显果效,人会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无力感。
追求绩效不完全是错的,但是需要在安全感和成效要求之间取得平衡,个人才能够有持续学和与健康的表现。相反,如果单靠成效换取价值,压力与失落感会累积,长期容易导致工作成瘾、成就焦虑和人际疏离等问题。
有心理学研究指出,当一个人缺乏人际安全感的时候,往往对成效和成功有更强烈、甚至过度的追求,把这些当成弥补内在不安和获得价值的手段。他们渴望外界认可与肯定,因此容易把个人成就、工作表现等等的外在标准视为自我价值的的主要依据,借着“不断证明自己有用”来弥补内在的不安全感。也容易将“成功”视为获得爱、接纳或安全的条件,有时候就算已经取得成绩,却仍然无法真实感到安全与满足。在群体中,他们可能倾向拼命工作、避免出错、不敢示弱,以防自己被排斥或者否定。
当人倾向用外在表现(例如:事工规模、成果数字)作为自我价值的依据的话,容易为了追求成效而焦虑、攀比、甚至压迫自己或同工。为了成果或满足人期待,会容易忽略自身负荷或家的人需要,最终可能带来身心耗尽或者产生怨怼。
在圣经中,扫罗王在刚登基的时候带着神的恩赐、勇敢领军,但他的内心始终缺乏对神的信任,渐渐把安全感建立在外在成效和权力上。随着大卫崛起、获得民众歌颂“扫罗杀死千千,大卫杀死万万”,他的妒忌和恐惧爆发,不再以神为安全根基,而是用权力、阴谋去极力维护自己的王位,他越努力维护名声和地位,反而离神越远,个人精神和关系日益崩溃。
我们都知道,只有当人把安全与价值感建筑于神和祂的恩典上,才能有真正的平安。我们可以透过操练祷告、默想、安静体察内心,让自己在主的同在中经历真实的平安,以致不轻易因他人批评、数字压力而迷失,不过份被人数、活动成绩绑架,以忠心神的托付为导向,尽上本分,然后将结果交托给神,学习平衡忠心事奉和成果期待,并且欣赏自己与会众的成长过程。
思考
- 你有曾经面对过果效压力与成就的焦虑吗?或平衡忠心事奉和成果期待方面,你又有什么体会呢?
- 者有没有曾经竭力追求外在的表现?又或者有看过身边有这样的同工、朋友吗?你在这方面有什么体会呢?
应对冲突
在教会服事的过程中,难免会有意见不合、人际摩擦,甚至发生冲突。
有些人面对冲突的时候能够保持真诚与稳定,懂得倾听他人的感受,也不急着防卫;在冲突中敢说出自己的立场,也愿意承认错误。他们不会轻易将冲突视为威胁关系的危机,即使意见不同,仍能彼此尊重,并且愿意聆听与协调,也因此比较能够平衡自我与对方需要,找出正向、建设性方式解决冲突。
也有些人面对冲突的时候,容易倾向逃避、让步、压抑自身需求、或者激烈争取,不容易主动沟通协调或者表达自己。有牧者说:“我以为忍耐就是属灵,但后来发现原来是害怕。”其实这些都是缺乏人际安全感的反应。当与人距离过近,他会觉得被入侵;太过疏离,又担心被误会冷漠。这样的不安,让人在人际冲突中失去弹性。
冲突中不健康的应对模式有几种:
- 逃避冲突:为避免面对困难的人际场景,刻意减少与会众的互动,例如:减少家访、主动关心等,这反而导致事奉孤立、情绪压力也会不断积累。
- 迁就讨好:有些会选择压抑自我、讨好别人、凡事说好话、不敢说“不”;以换取表面的和谐,但却压抑自身真正看法和情感,最终会产生倦怠和苦涩。
- 防御反击:有些人容易把不同意见当成挑战自己权威的攻击,所以会运用权威、指责或者否认来保护自己,避免暴露自己的脆弱或拒绝承认错误;长远会损害人际的信任和本身带领的角色。
- 沉默消极:就是选择冷处理,任由冲突搁置,不主动寻求修补关系;这样会容易导致信任逐渐流失,甚至群体分裂。 这些应对的模式看起来是在保护自己,其实是在避免再次受伤。但结果可能会导致人际断裂、关系冰冷,甚至教会中的信任度下降。
如果遇到这些困难,牧者们可以:
- 在面对冲突时,先调节自己的情绪,保持冷静,分辨冲突中的自我感受与事情本身,不轻易将意见不合或者冲突解读为人身攻击,愿意从自身和对方角度反省。
- 彼此尊重,透过沟通来解决问题。
- 与信任的属灵导师或同辈牧者分享内心挣扎。
- 练习以“诚实而温柔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。
- 建立健康界线,学会分辨“爱人”与“取悦”的不同。
- 在神面前重寻被接纳的身分,确认自己的价值来自祂。 “耶和华必在你前面行;他必与你同在,必不撇下你,也不丢弃你。”(申命记31:8上)
思考
- 你应对冲突的模式是怎样的?应对模式曾经有改变吗?为什么?
- 以“诚实而温柔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,对你来说容易吗?为什么?
设立界线
有没有曾经在人际互动中经常感到心里不舒服但嘴巴却说没事、觉得“应该要帮忙”却其实不愿意,在做完被要求的事情后又气又累,或者容易被他人情绪影响、总是难以说“不”、又或者常在互动后感到疲惫或被压迫呢?这些情境可能反映了自身的界线过于模糊或松散。
有健康界线的人,能够坦然拒绝不合理要求,并且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与底线,而不是一味顺从或隐忍。他们能用“我讯息”,例如:“我现在需要自己的空间,请暂时给我一些时间”;而不是以责怪、指责或逃避来表达自我。
当人缺乏人际安全感时,很容易在事奉中“界线模糊”。这不是因为他不爱人,而是内心深处的焦虑与孤单,使他难以拿捏“投入”与“保护”的平衡。
有牧者过于迁就他人,把所有责任扛在自己身上,或者为迎合外界和信徒甚至自己对“完美牧者”的投射,难以说“不”或者放下工作,又或者随时待命、没有好好休息;表面看起来很敬业,其实内里是害怕被拒绝。久而久之,他的家人觉得被忽略,自己也感到倦怠、情绪枯竭、甚至对事奉失去热情和喜乐。也有些牧者因为害怕被伤害或者批评,筑起墙壁,保持距离,与人的关系变得表面化。
要作出转化,我们可以重新理解界线,有人说,健康的界线不只是防线,而是一种“爱的节奏”。牧者若能学会这样的节奏,事奉就会更稳定、有力量:
- 时间界线:工作、家庭、灵修各有空间;例如:会议后不立刻应答所有讯息,让心可以慢下来。
- 情绪界线:倾听别人痛苦,但不把别人的情绪背在自己身上;学会用祷告交托。
- 关系界线:与会友保持真诚但不过度亲密,友谊有温度也有分寸感。
- 属灵界线:不以自己的领受替别人下结论,让对方在圣灵里自由分辨。
耶稣的节奏也是很清晰的,祂服事人、但不会回应所有人的邀请;更会退到旷野独处祷告;祂与门徒同行、但也划清责任;祂怜悯群众,但不会被掌声控制。保罗也提醒信徒各按恩赐服事,表示我们不需要什么都懂,也不需要什么都扛起来;这也说明了:健康界线不是自私,而是活出合神心意的秩序。
当牧者不再从人的接纳寻找安全,而是从神的眼光得自由;能够以更平静的心陪伴会友,也让家庭重新感受到爱。界线不再是墙,而是生命的花园围栏──保护内里的爱得以滋长,也邀请人一同在神的恩典里成长。
思考
- 作为牧者,对你来说,订立健康的界线的难度和挑战是什么?
- 对你来说,帮助自己订立健康的界线的重要元素是什么呢?